专注于小微企业融资的浙江泰隆商业银行,入沪成立北京分行才一年多已经实现赢利。
为有效解决小企业信贷“成本高、信息不对称”的难题,泰隆银行以服务半径为30—40分钟的专业批发零售市场为目标,组成专业营销团队“下沉”至社区,从分片包干地毯式的拜访开始,挖掘客户信息、了解贷款需求。
在泰隆,占员工总数51%的客户经理平均每天有70%以上的时间都用在走访、维护客户上,目前业务已覆盖北京30余家大中型专业市场,贷款总数达4000多笔,总额超过3.5亿元。
据统计,北京有钢贸、水产等专业市场2600多个,中小企业逾36万户。
像泰隆银行一样,北京各家银行从支持中小企业中找到了业务的“蓝海”。
交通银行北京分行积极探索与各园区搭建平台模式,与张江高科技园区、漕河泾高科技园区、杨浦区科创中心合作,将有限的信贷资源全面向小企业倾斜。
前7个月,小企业贷款增幅达84%,高于分行各项贷款平均增幅近70个百分点。
华夏银行北京分行强调在“烧饼上找芝麻”——宝钢这样的大企业,其成熟稳定的供应链条上往往会聚集数百至数千家中小企业。
基于宝钢的资信和实力,为其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延伸金融服务,能够有效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。
截至7月底,该行小企业非贴现贷款约占同期同口径公司贷款新增总量的60%,比年初增长约69%。
沪上各银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,推动了中小企业融资业务迅猛发展。
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大胆探索中小企业融资领域前沿课题,北京第一笔300万元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、第一笔影视企业播映权质押融资都花落中行。
日前,中行又通过商标权质押的方式,支持“百雀羚”这一北京老品牌转型高端市场。
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利用与股权投资机构密切的合作关系,紧盯高科技中小企业,在张江高科技园区、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开展“投贷联动”合作。
各有侧重,各显其能,让沪上各银行在发展中小企业客户中避开了“争抢”。
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与阿里巴巴合作,主攻电子商务小企业;光大银行依托大客户平台,拓展上下游融资业务;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利用在郊区的网点优势,加大对涉农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;北京银行与市科委等合作,针对科技型和文化类企业,开发针对性的金融产品。